时间的书页不断翻开,发展的命题日新月异。建设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巴中加快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集成创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引领生态工业兴市、先进制造强市,整合产业园区构建“一区多园”发展模式,积极谋划建设国家级页岩油示范区,加快推进化工园区、钠电产业园建设……从一域到全局,一路走来,是我市加快融入全省全国发展大局中更为有力的担当。
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2%,1—11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3.8%、8.3%、6.1%。
站在新的起点,进一步促进产业衔接、机制对接和政策融通,不断为创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蓄势赋能,已成为努力方向。踏上创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征程,巴中再出发。
资源融汇 产业布局持续优化
产业集聚是园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生产力实现空间布局的优化。创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离不开顶层设计和谋划推进,更需要落细产业空间功能布局,推动资源要素集聚。
2025年第一天,在巴中经开区钠电产业园内,佰思格公司2万吨钠电硬碳负极材料项目正加快建设,该公司首条生产线将在春节前后投产。半个月前,华屹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和电池生产基地项目也正式落地巴州工业园。
钠电产业在巴中破局起势,优势何在?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钠电这个未来产业赛道。去年4月,在第二期巴商茶间荟上,市委书记鲜荣生指出要把钠电产业作为巴中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赛道来谋划推进,钠电产业发展自此驶入了“快车道”。
谋定而后动,全市成立钠电产业工作专班、编制巴中市钠电产业规划、建设钠电产业园、组建钠电产业研究院、制定《巴中市钠电产业支持政策》、设立全市钠电基金、培育一批钠电产业头部企业、打造一批钠电应用场景。
以“8个一”工作机制为着力点,全市支持钠电产业发展的政策更为集中、资源更为聚合,这也为我市加快建设钠电产业集群奠定了坚实基础。
管中窥豹,见微知著。如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功能定位、产业结构,更好为集成创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提供支撑?市委五届八次全会给出答案:采取“1个直管园+4个托管园”模式,建立完善“一区五园”一体发展空间布局。
去年12月,在通江县金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内,四川能投巴中(通江)燃气发电工程项目建设马不停蹄;在恩阳区临港产业园,巴中市绿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锂电池生产车间内,公司总经理刘俊正在做投产运行前最后的准备;在南江县东榆工业园区,来自浙江的直播团队与当地媒体联手将本地的农特产品推广出去……
一个个生动的切片彰显出全市各个产业园区的蓬勃活力,一座座现代化产业园区正在各县(区)落地生根。优化空间功能布局,构建“一区多园”发展模式,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点方向。
开放思维和系统理念带来模式优化与发展动能。一系列重大项目密集“落子”、相连成势,一张延链补链的产业集群发展脉络愈加清晰——
2024年,我市整合县(区)产业功能区,编制完成“1个直管园+4个托管园”“一区五园”规划、10平方公里新增工业用地规划。同时整合相关市级部门及专业机构资源力量,编制《巴中经开区集成创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2024—2027年攻坚行动计划》,为进一步整合资源集成能力提供方向。
聚焦能源化工、先进材料、食品饮料、电子信息、医药健康五大主导产业,以创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契机,有效利用和释放巴中经开区与各县(区)的联动效应,在更广范围内培育激发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从“自己干”到“破藩篱”,产业发展迈入新阶段。
聚能成势 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集成创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必须深挖潜能打造实力强劲的产业集群,坚定不移构建以工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4年最后一天,在平昌县板庙镇平页一平台油气探采现场,身着橘红色工作服的钻井工人正有序进行钻探作业;操作台上,工程师精准地调控着参数,确保油气探采工作顺利进行。
距离探采现场50公里外的驷马镇,四川华油中蓝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罐装区,一辆辆运输车整齐排列,等待着将LNG产品装车销往全国各地。
去年11月底,通南巴气田新增551.59亿立方米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顺利通过自然资源部审定。至此,通南巴气田累计提交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1066亿立方米,成为四川盆地又一个“千亿方大气田”。
丰富的油气资源,为我市加快布局1000亿级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数据可以佐证:石油、天然气矿权面积覆盖全市81.7%的地域,石油资源量25亿吨,已探明储量150万吨;天然气地质储量1.4万亿方,已探明储量1461亿方。
今年以来,我市聚焦能源化工千亿产业目标,成立油气大会战攻坚组,出台油气大会战攻坚工作推进方案。在勘探开发过程中,还分别前往深圳、成都等地拜会专业团队,寻求专业性支持;到中石油、中石化及下属子公司对接6次,寻求政策、项目支持……
不断整合的资源,不断延伸的产业链条,逐步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群。“到2027年,力争实现全市能源化工项目总投资超过50亿元,能源化工产业实现产值400亿元、利税总额20亿元。”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何光映表示,将坚持加快勘探开发和发展化工产业协同推进,以资源这一核心要素为抓手,打造千亿级能源化工产业集群。
不仅是向“地下”要资源,我们也向“空中”要经济。
2024年是低空经济元年,作为产业发展新赛道,低空经济引来众多城市追逐,巴中结合自身优势也将这一新兴产业作为19个细分赛道之一。
去年12月4日,巴中低空经济产业园等总投资41亿元的8个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巴中自然资源条件优越,我们将打造以工业无人机应用为核心的低空无人机智联网,助力巴中在国内形成数字化、智能化、无人化的应用标准和典范。”活动现场,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睿对巴中低空经济发展信心满满。
企业的信心源自哪里?摊开巴中低空经济发展图谱,我市先后组建低空经济工作专班,成立专家顾问团,编制《低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举办低空经济发展大会,低空文旅、飞行培训等应用场景逐步铺开,全市低空经济发展要素持续集聚,以市场资源换投资的效益不断凸显。
“当前,我们正坚持以场景应用为牵引,加快构建低空经济产业生态。”市低空经济发展专班负责人母春生介绍,未来将打造以工业无人机应用为核心的低空无人机智联网,助力巴中加快发展低空经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我们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推动价值链向高端跃升。2024年1-11月,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新投产亿元以上项目分别增长19.64%、11.29%、47.17%,夯实创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根基,不断整合的资源和延伸的产业链条正聚势蓄能。
攥指成拳 重点领域持续突破
集成创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不仅是一个个产业项目的“迁徙”,更是一次生产力的高质量“重塑”,服务疏解的过程也是增强后劲的过程。
效率再提高,去年10月8日,四川巨星铭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上午刚获评“2024年度四川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下午相关部门就组织金融机构上门对接融资需求。
流程再精简,历时14天,投资3亿元的功率器件封装生产基地项目完成了从开工到设备进厂的所有流程,再一次刷新经开区从项目招引到履约落地的速度。
落子成势,步步为营。企业大步向前走的背后,离不开机制体制的优化。作为技术、资金、人才等各类要素的天然集聚地,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既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也是带动周边区域改革不断深化的重要力量。
巴中经开区通过创新推进“平台制+员额制+积分制+绩效制”运行模式,以平台制去行政化、以员额制破身份化、以积分制聚主业化、以绩效制立优绩化,推动全员聘用、评先选优,激发干事活力。以优化运行管理体制为抓手,推动市级资源在人才、项目、资金、招商等方面支持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的效能正不断显现。
整合入驻企业家资源,6位企业家代表被聘为经开区“招商大使”;建立领导包保服务重点工业企业机制,累计解决企业合理合法诉求60件;围绕主导产业链设置平台、优选人才,实现专业招引力量集成……集中精简、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正在不断形成和完善。
循道而行,功成事遂。一系列战略政策赋能,让“握手通道”更加紧密,也吸引人才、科技、项目、资本、对口协作等各类要素向“一区五园”集聚,让发展渠道更加畅通。
“我们将坚定不移整合资源集成能力,努力把市委擘画的蓝图转化为‘施工图’,为集成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赋能增效。”巴中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杨杰的话语铿锵有力。
攥指成拳,同心同行。创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管理运行体制、财税体制等系列改革,只有创新思路、统筹谋划,才能最大程度调动各方积极性、创造性。
如今,沿着秦巴大道一路前行,厂房林立处,便是巴中经开区“产业森林”的一部分。举目四望,中小企业枝繁叶茂,蔚然成林;待投产企业建设正酣,蓄势待发。
心有所信,方能远行。巴中集成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步伐,仍在继续。
记者手记
告别2024年,迎来2025年,我们在时间坐标上镌刻新的奋斗足迹。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提出要集成创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是促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的重要举措。
发展建设出题目,改革创新做文章。创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绝非一家之责,也不能一蹴而就,要成功创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必须坚持“整合资源、集成能力”的方法论和基本路径,必须凝聚更多智慧、汇聚更大合力。
为什么要整合?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事实证明,单打独斗干不成大事,各行其是也成不了气候。创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要依托巴中经开区这个创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战场、主阵地,将“整合资源、集成能力”作为推动主导产业融圈建链的主路径、好方法,推动资源要素向经开区配置、主导产业向经开区汇集,加快培育具有巴中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只有这样,创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才不是空中楼阁,才有发展轨迹可依。
大江大河虽有冲波逆折,却总是奔涌向前。我们相信,在“整合资源、集成能力”的路径指引下,创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有条件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巴中融媒记者 曾洲)